【比起成功,我们更害怕失败我们天生喜欢规避风险】
我们先来做一个思想实验。现在你被邀请参加一个游戏:向上抛一枚质地均匀、绝没有被做过任何手脚的**,抛出的结果如果是正面,你将获得120元;而如果是背面,你将输掉100元。看到这个游戏规则,你会不会产生一种不愿意参与的想法呢?
如果你学习过概率,一定知道如果长时间将这个游戏玩下去,由于输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赢得游戏获得的奖励大于输了游戏蒙受的损失,你的期望为正,所以必然是挣钱的。但冥冥之中你很可能会感觉到一种情绪,这种情绪让你拒绝参与这个游戏。别担心,不是因为你谨小慎微,而是因为你是一个正常人,正常人都会产生类似的对风险的规避情绪。
事实上,这个思想实验在世界上被做过无数次,结果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参与游戏。因为对于多数参与者来说,损失100元的痛苦将远远大于获得120元的快乐。而且经过反复测试,最终实验人员发现,只有当赢了游戏的奖励达到200—250元时,人们才会愿意参加这个游戏。
还有一个思想实验也很有代表性。假设现在有一种非常罕见的疫病在非洲某个村子里爆发了,作为国际卫生组织派往当地的负责人,你面临着两个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如果执行方案A,必然有4000人可以获救;而如果你选择了方案B,将有40%的概率,总计10000人能获救,但也有60%的概率所有人都会死亡。你会如何做这项艰难的选择呢?
先做选择。如果你想好了,请继续往下看,看别人是怎么选的。绝大多数被测试对象选择了方案A,而不是方案B,尽管从数学期望的角度看,A、B两个方案能拯救的人数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但在这场思想试验中,竟然有72%的受试者选择了方案A。
看到这里,损失厌恶原理的概念就呼之欲出了,它是指人们在面对相同数量的损失和收益时,损失会让人更加难以接受;相同数量的负面效用在心理层面上的作用是正面效用的2—2.5倍。损失厌恶原理反映了在人类心理活动中,大多数人对于风险偏好的感觉是一致的,人们更厌恶损失。
损失厌恶原理本质是一种认知偏差,通常被认为是对人们日常行动不利的因素之一。比如,人们很容易被商家诸如“错过等一年”“满100人涨价5元”等营销心理术套路;而在投资市场,由于厌恶损失,人们会不愿意抛售下跌的股票,却更偏向于将上涨的股票做获利了结。殊不知正是因为上涨的股票业绩持续增长,才使股价一路上扬;而下跌的股票通常利润长期下滑,积重难返,才会在中长期中呈现颓势。但因为损失厌恶心理的存在,绝大多数的新手投资者采取了与正确策略相反的行动。
但正如一枚**有它的正反面,损失厌恶原理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类心理学的探究,是对人性的洞察。因此,只要合理并善加利用这项人们心中底层的机制,人们也能使损失厌恶心理成为自己对抗熵增、主动做功的动力。
这是为什么呢?比如你在学生时代时,老师经常会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说,如果明天再不完成作业,就要请你的家长来学校谈谈。被做了这样的最后通牒后,你极有可能因不希望家长来学校面谈而乖乖听老师的话,保量(但不一定保质)将作业写完。因此,虽然人类的本能是懒惰的,但由于损失厌恶原理的存在,为了规避损失,就算是小孩也能产生动力,克服熵增,主动做功,去完成知道要完成,但迟迟没有动力去做的事情。
在损失厌恶等的理论提出之前,经济学家通常会假设人都是理性的。人们只是因为主观偏好的不同,所以对可能会发生情况的选择不同,导致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判断或决策。1970年,丹尼尔·卡尼曼教授与他的同事阿莫斯·特沃斯基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将心理学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和经济学进行了结合,并且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从人的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中找到了影响人们选择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1979年,两位教授正式提出包括损失厌恶原理在内的前景理论,成为行为经济学的重大成果之一。
提出损失厌恶原理的丹尼尔·卡尼曼是一位拥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教授。1934年,卡尼曼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出生,20岁时,卡尼曼获得了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心理学和数学双学士学位。7年后,卡尼曼在美国加州大学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
1961—1978年,卡尼曼先后在希伯来大学任心理学讲师、高级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78—1986年,卡尼曼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86—1994年,任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心理学教授;1993年起至今,卡尼曼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同时兼任伍德罗威尔森学院公共事务教授,并从2000年起兼任了希伯来大学理性研究中心研究员。
除此之外,丹尼尔·卡尼曼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实验心理学家学会会员,同时还兼任了包括《行为决策》《风险与不确定性》《经济学与哲学》等多家知名刊物的编辑。
2002年10月8日,瑞典皇家学院宣布,因为卡尼曼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与经济学研究融合在一起,特别是于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订有关的研究”,丹尼尔·卡尼曼与弗农·史密斯教授共享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卡尼曼教授之前,心理学和经济学在研究人类行为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经济学认为外部激励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心理学则认为人的内部激励才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其中的区别主要在于经济学假设人是充分理性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却不会那么理性,其中一定有什么因素影响了人们的行为结果。
通过将心理学因素引入经济学中,卡尼曼教授通过实验成果证明了人的决策行为是怎样系统性地偏离经典经济学所预测的结果的。他不仅展示了人为决策怎样异于标准经济学的预测,同时他的发现还激励了新一代经济学者通过运用心理学来洞察和研究经济学,而损失厌恶原理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