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2 以前怎样,以后还怎样

课程有效期:课程有效期:永久

课程简介
课程章节
  【以前怎样,以后还怎样沉没成本带来的魔咒】
  路径依赖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戴维在1975年出版的《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一书里首次提出的,后来道格拉斯·诺斯博士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里使用了这个概念,从而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诺斯教授的创新之处在于使用古典经济学与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他将人类留下的制度变迁理论概括为三大理论基石: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这三大理论基石对有效产权、国家的存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如何克服经纪人机会主义行为,比如“搭便车”等经济现象。
  将路径依赖效应声名远扬的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历史是重要的,其重要性不仅在向过去取经,而且由于现在和未来是通过社会制度的连续性与过去连接起来的,所以今天和明天的选择也都是由过去决定的。
  从宏观上来讲,路径依赖认为人类社会中的制度变迁或者技术演进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了某一个路径,不论这个路径是好是坏,都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性。
  从微观上来讲,个人或者团队如果做了某种选择,也很容易走上一条不归路,惯性的力量会让这种选择不断强化,让个人或者团队轻易走不出去。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用5只猴子做过一个实验。实验人员将一串香蕉挂在笼子正中间,一开始,只要有任何一只猴子向中间靠近,试图用手去拿香蕉,实验人员就会立刻用高压水枪去喷射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有勇气去动香蕉。
  接着,实验人员用一只新猴子代替5只猴子中的一只,但新来的猴子不知道前面发生的事,所以会很本能地想要去拿香蕉。这时,这个举动会让另外4只猴子非常紧张,它们甚至会代替实验人员把这只不懂“规矩”的猴子暴揍一顿,直到它明白这个笼子里的香蕉是不能碰的为止。
  然后,笼子里接受过高压水枪“洗礼”的猴子一个个被调换出来,最后笼子里的5只“全新”的猴子都不知道最初被高压水枪喷射的那一幕,但所有的猴子都很懂规矩,没有一只会去碰自己喜爱的香蕉。
  其实,猴子一开始担心被实验人员做全员惩罚,不允许新猴子去碰香蕉是合理的,但后来就算高压水枪不再喷射,新猴子却依旧固守着“不得触碰香蕉”的规矩,这正是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效应。
  路径依赖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在这个原理背后存在着对于利益以及所付出成本的考虑。比如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当某一种制度形成后,就会形成一个既得利益团体,由于得益于当前的制度,他们就会对现行制度的继续保留有强烈的要求,因为只有不断地保留和强化目前的制度,该集体的后续利益才能持续地得到保障。因此,就算新制度的确可能带来更有效益的结果,但由于风险的存在,他们也不会轻易去改变。
  而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因为任何一种方法、技能的形成都伴随着精力、时间或资源的投入,所以就算哪天发现旧方法、旧技能已经不再适用,也不会轻易地放下或改变它,因为如此一来,前期的努力和付出就会化为乌有。
  从本质上来说,以上过去的投入都是沉没成本的体现,即发生在以前,已经和当前决策无关的投入。可以说,沉没成本是路径依赖产生存在的主要原因。
  【从形成到失效的规律】
  路径依赖从形成到失效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路径开拓时期。在路径开拓阶段,任何路径都从来没有被验证过,在这个阶段,我们总是可以看到八仙过海的情况。比如一个企业在创业初期,业务方向未必明朗,很可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看看自己到底可以做什么。
  比如夏普现在主要是一个家电品牌,但你可能不知道,早川德次在1912年创立夏普时卖过活芯自动铅笔(Sharp Pencil),到了1924年才抓住机遇生产出了收音机,开始逐渐发展民用小家电,再后来发展电视机、空调等家电产品。
  再如蓝色巨人IBM,你可能不知道在1911年刚成立时它是以钟表、秤和奶酪切片机为主要产品的供货商。
  第二阶段:路径聚拢时期。在路径聚拢时期,人们逐渐发现集中做某几件事情效果不错,于是开始把诸如资金、人力、时间、精力等各种资源花在这几件效果还不错的事情上。这就相当于路径依赖的早期。
  比如前几年,共享单车被认为是一种投资回报周期极短的新兴行业。正常情况下,一项投资可能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把资金回收,然后产生利润。但在共享单车的财务模型中,可能只要不到半年投资就能被收回了。
  你一定很好奇,这个财务模型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假设一辆共享单车的成本为1000元人民币,骑行1次需要付费1元,若每辆单车每天被骑行5—10次,那么一天的收入就是5—10元,半年就是900—1800元。加上运营人员的管理费用,那回收成本可不就是半年左右,甚至更短的时间吗?
  不过,现在的你如果回过头再看这个财务模型,一定认为不靠谱儿,但当时共享单车势头正盛,有无数风险投资者把手上的真金白银交给这些创业公司,以致当时还流传过一句话:“制约共享单车发展的其实是颜色不够用。”
  第三阶段:路径失效时期。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需大于供,产品供不应求,瓶颈在生产;供大于求,产品滞销,瓶颈在销售。在短暂的供需不平衡中,过去的路径曾为企业或个人带来不错的回报。但一旦后来者变多,需求跟不上供应,再去依赖旧路径,路径失效就会发生。
  比如当初摩拜单车和ofo小黄车刚刚在街头巷尾崭露头角时,资本市场一直对这两家十分看好。但随着后来者越来越多,以及两家开始不计成本地大面积铺设单车,再到后来的单车红包大战,共享单车迅速变成了一片厮杀得哀鸿遍野的红海。
  路径依赖的好处和反噬
  路径该不该去依赖?我猜现在你的直觉一定认为不该,但在过去,我的回答是应该。
  以前,路径依赖能让很多人依靠一招鲜生存好多年。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世家的独门手艺,这类手艺其实就是可以被反复依赖的路径,这些世家可以依赖这些独门手艺在社会协作中获得不错的收益;但现在,信息太容易被传播,创新的速度太快,路径可以被依赖的周期已经变得越来越短了。
  纳西姆·塔勒布是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畅销书《随机漫步的傻瓜》和《黑天鹅》的作者,他在《非对称风险》一书中,曾经引用过一项统计数据:一家典型大公司在20世纪入选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名单后,通常能驻足60年以上,而现在却只能停留10—15年。
  类似的研究还有著名的管理经典《基业长青》一书,作者吉姆·柯林斯经过6年的商业研究后筛选出了18家被认为是卓越的公司,但仅仅5年时间,其中10家公司的表现都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而诸如爱立信、ABB、戴姆勒等曾经犹如今天的亚马逊、腾讯、脸书等公司,则早已被世间遗忘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万维钢说,路径依赖能让你在老路上越走越得心应手,可是别人可以走新路。
  前几年流行一个词语——“跨界打劫”,有时又被称为“降维打击”。还有一句很戏剧化的短语可以用来描述这个现象:我消灭你,与你无关。
  比如2000年前后,1毛钱1条的**是人们生活中日常通信的刚需,那时无论是春节拜年、情侣之间甜言蜜语或者职场上的简单沟通都离不开**,各大电信公司在**业务上可谓赚得盆满钵满。但当移动互联时代来临,腾讯的微信等免费通信软件出现后,人们很快就不用**了,所以现在**大多是商家派发营销信息的入口或者用户收取验证码的通道。
  又比如杀毒软件,以前瑞星、金山、卡巴斯基等都是杀毒软件中的翘楚。但360推出了免费的杀毒软件,很多人都会很困惑,把收费的杀毒软件免费做了,企业怎么赚钱呢?答案是使用免费杀毒软件的用户增多后,360占据了桌面PC端的开机入口,占据了大量流量。于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的模式就跑通了,依靠广告商成为收入来源的模式彻底让曾经依赖杀毒软件收费路径的翘楚们消失在茫茫商海中。
  个人路径依赖的反噬则更加明显。为什么我们在同学聚会上会发现以前班级里的学霸们“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呢?因为以前只要懂得埋头努力学习就可以了,但依赖着这条单一路径,学霸们很难在职场上通过沟通、谈判来搞定同事,做跨部门沟通,做向上管理;而那些以前成绩中不溜的同学可能早就在班级里刻意练习了沟通技能,为以后的社会协作打牢基础了。
  因此,杭州市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归纳出了“第十名效应”,即成绩中等的学生(第十名左右),可能比第一、二名有着难以想象的才能,更能在未来的事业中崭露头角。这个效应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 ·   课程简介   · ——
课程时长:
12分32秒
有效期:
永久
  【以前怎样,以后还怎样沉没成本带来的魔咒】
  路径依赖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戴维在1975年出版的《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一书里首次提出的,后来道格拉斯·诺斯博士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里使用了这个概念,从而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诺斯教授的创新之处在于使用古典经济学与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他将人类留下的制度变迁理论概括为三大理论基石: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这三大理论基石对有效产权、国家的存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如何克服经纪人机会主义行为,比如“搭便车”等经济现象。
  将路径依赖效应声名远扬的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历史是重要的,其重要性不仅在向过去取经,而且由于现在和未来是通过社会制度的连续性与过去连接起来的,所以今天和明天的选择也都是由过去决定的。
  从宏观上来讲,路径依赖认为人类社会中的制度变迁或者技术演进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了某一个路径,不论这个路径是好是坏,都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性。
  从微观上来讲,个人或者团队如果做了某种选择,也很容易走上一条不归路,惯性的力量会让这种选择不断强化,让个人或者团队轻易走不出去。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用5只猴子做过一个实验。实验人员将一串香蕉挂在笼子正中间,一开始,只要有任何一只猴子向中间靠近,试图用手去拿香蕉,实验人员就会立刻用高压水枪去喷射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有勇气去动香蕉。
  接着,实验人员用一只新猴子代替5只猴子中的一只,但新来的猴子不知道前面发生的事,所以会很本能地想要去拿香蕉。这时,这个举动会让另外4只猴子非常紧张,它们甚至会代替实验人员把这只不懂“规矩”的猴子暴揍一顿,直到它明白这个笼子里的香蕉是不能碰的为止。
  然后,笼子里接受过高压水枪“洗礼”的猴子一个个被调换出来,最后笼子里的5只“全新”的猴子都不知道最初被高压水枪喷射的那一幕,但所有的猴子都很懂规矩,没有一只会去碰自己喜爱的香蕉。
  其实,猴子一开始担心被实验人员做全员惩罚,不允许新猴子去碰香蕉是合理的,但后来就算高压水枪不再喷射,新猴子却依旧固守着“不得触碰香蕉”的规矩,这正是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效应。
  路径依赖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在这个原理背后存在着对于利益以及所付出成本的考虑。比如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当某一种制度形成后,就会形成一个既得利益团体,由于得益于当前的制度,他们就会对现行制度的继续保留有强烈的要求,因为只有不断地保留和强化目前的制度,该集体的后续利益才能持续地得到保障。因此,就算新制度的确可能带来更有效益的结果,但由于风险的存在,他们也不会轻易去改变。
  而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因为任何一种方法、技能的形成都伴随着精力、时间或资源的投入,所以就算哪天发现旧方法、旧技能已经不再适用,也不会轻易地放下或改变它,因为如此一来,前期的努力和付出就会化为乌有。
  从本质上来说,以上过去的投入都是沉没成本的体现,即发生在以前,已经和当前决策无关的投入。可以说,沉没成本是路径依赖产生存在的主要原因。
  【从形成到失效的规律】
  路径依赖从形成到失效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路径开拓时期。在路径开拓阶段,任何路径都从来没有被验证过,在这个阶段,我们总是可以看到八仙过海的情况。比如一个企业在创业初期,业务方向未必明朗,很可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看看自己到底可以做什么。
  比如夏普现在主要是一个家电品牌,但你可能不知道,早川德次在1912年创立夏普时卖过活芯自动铅笔(Sharp Pencil),到了1924年才抓住机遇生产出了收音机,开始逐渐发展民用小家电,再后来发展电视机、空调等家电产品。
  再如蓝色巨人IBM,你可能不知道在1911年刚成立时它是以钟表、秤和奶酪切片机为主要产品的供货商。
  第二阶段:路径聚拢时期。在路径聚拢时期,人们逐渐发现集中做某几件事情效果不错,于是开始把诸如资金、人力、时间、精力等各种资源花在这几件效果还不错的事情上。这就相当于路径依赖的早期。
  比如前几年,共享单车被认为是一种投资回报周期极短的新兴行业。正常情况下,一项投资可能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把资金回收,然后产生利润。但在共享单车的财务模型中,可能只要不到半年投资就能被收回了。
  你一定很好奇,这个财务模型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假设一辆共享单车的成本为1000元人民币,骑行1次需要付费1元,若每辆单车每天被骑行5—10次,那么一天的收入就是5—10元,半年就是900—1800元。加上运营人员的管理费用,那回收成本可不就是半年左右,甚至更短的时间吗?
  不过,现在的你如果回过头再看这个财务模型,一定认为不靠谱儿,但当时共享单车势头正盛,有无数风险投资者把手上的真金白银交给这些创业公司,以致当时还流传过一句话:“制约共享单车发展的其实是颜色不够用。”
  第三阶段:路径失效时期。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需大于供,产品供不应求,瓶颈在生产;供大于求,产品滞销,瓶颈在销售。在短暂的供需不平衡中,过去的路径曾为企业或个人带来不错的回报。但一旦后来者变多,需求跟不上供应,再去依赖旧路径,路径失效就会发生。
  比如当初摩拜单车和ofo小黄车刚刚在街头巷尾崭露头角时,资本市场一直对这两家十分看好。但随着后来者越来越多,以及两家开始不计成本地大面积铺设单车,再到后来的单车红包大战,共享单车迅速变成了一片厮杀得哀鸿遍野的红海。
  路径依赖的好处和反噬
  路径该不该去依赖?我猜现在你的直觉一定认为不该,但在过去,我的回答是应该。
  以前,路径依赖能让很多人依靠一招鲜生存好多年。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世家的独门手艺,这类手艺其实就是可以被反复依赖的路径,这些世家可以依赖这些独门手艺在社会协作中获得不错的收益;但现在,信息太容易被传播,创新的速度太快,路径可以被依赖的周期已经变得越来越短了。
  纳西姆·塔勒布是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畅销书《随机漫步的傻瓜》和《黑天鹅》的作者,他在《非对称风险》一书中,曾经引用过一项统计数据:一家典型大公司在20世纪入选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名单后,通常能驻足60年以上,而现在却只能停留10—15年。
  类似的研究还有著名的管理经典《基业长青》一书,作者吉姆·柯林斯经过6年的商业研究后筛选出了18家被认为是卓越的公司,但仅仅5年时间,其中10家公司的表现都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而诸如爱立信、ABB、戴姆勒等曾经犹如今天的亚马逊、腾讯、脸书等公司,则早已被世间遗忘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万维钢说,路径依赖能让你在老路上越走越得心应手,可是别人可以走新路。
  前几年流行一个词语——“跨界打劫”,有时又被称为“降维打击”。还有一句很戏剧化的短语可以用来描述这个现象:我消灭你,与你无关。
  比如2000年前后,1毛钱1条的**是人们生活中日常通信的刚需,那时无论是春节拜年、情侣之间甜言蜜语或者职场上的简单沟通都离不开**,各大电信公司在**业务上可谓赚得盆满钵满。但当移动互联时代来临,腾讯的微信等免费通信软件出现后,人们很快就不用**了,所以现在**大多是商家派发营销信息的入口或者用户收取验证码的通道。
  又比如杀毒软件,以前瑞星、金山、卡巴斯基等都是杀毒软件中的翘楚。但360推出了免费的杀毒软件,很多人都会很困惑,把收费的杀毒软件免费做了,企业怎么赚钱呢?答案是使用免费杀毒软件的用户增多后,360占据了桌面PC端的开机入口,占据了大量流量。于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的模式就跑通了,依靠广告商成为收入来源的模式彻底让曾经依赖杀毒软件收费路径的翘楚们消失在茫茫商海中。
  个人路径依赖的反噬则更加明显。为什么我们在同学聚会上会发现以前班级里的学霸们“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呢?因为以前只要懂得埋头努力学习就可以了,但依赖着这条单一路径,学霸们很难在职场上通过沟通、谈判来搞定同事,做跨部门沟通,做向上管理;而那些以前成绩中不溜的同学可能早就在班级里刻意练习了沟通技能,为以后的社会协作打牢基础了。
  因此,杭州市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归纳出了“第十名效应”,即成绩中等的学生(第十名左右),可能比第一、二名有着难以想象的才能,更能在未来的事业中崭露头角。这个效应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好智学在线教育培训系统客服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