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5 自我意识的最佳体验 上

课程有效期:课程有效期:永久

课程简介
课程章节
【自我意识的最佳体验最优成长体验】
  你是否曾经玩游戏玩到废寝忘食,你有没有在某些考试中觉得考试时间过得特别快;又或者你在刚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候,当你双手把着龙头、双腿轮流用力,仅仅让两个轮子带着你不断前进的时候,这种在专注进行某个行为时的状态让你感觉特别好。是的,这就是心流。
  心流的发现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里是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34年9月29日出生于南斯拉夫(今克罗地亚)。1956年,22岁的米哈里移民美国,就读于芝加哥大学。4年后,米哈里获得学士学位,并于1965年获得博士学位;于1990年出版了《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提出了“心流”理论。这本著作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影响了世界范围内成千上万的读者和研究者。米哈里博士的著作还有《创造力》《自我的进化》等,他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200多篇**,对积极心理学的推动和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为了评估每个人的主观体验,分析幸福的感觉和成因,米哈里教授用25年时间带领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小组以及后来遍布世界各地的同事,访问了包括艺术家、运动员、音乐家、外科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研究结果发现,不论是底层劳动人民还是富裕的精英分子,他们谈起这些最优体验的时候,用词基本上是一致的。
  为了使数据精确,米哈里团队让每位受试者佩戴一个电子呼叫器,以7天为一个周期,每天8次不定时地通过无线电发射***向被试者发送信号,让他们流水账式地记录被呼叫时的感觉或者心情。通过研究超过10万份类似的数据,米哈里发现了最优体验结果。
  但“心流”(Flow)这个词汇并非米哈里团队的原创,而是许多受试者在描述自己的体验时共同使用的词汇——“一股洪流带着我”。从此,心流这个概念就诞生了,成了人们改善生活品质、提高效率的一种目标状态。
  有心流体验的人会把它描述成“好像漂浮起来”,又或者“一股洪流带领着我”,当一个人在心流状态时,他就会有一种特别充实的感觉,他的精神会完全专注在当下所从事的活动中,这和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很像。当一个人处于心流状态时,很有可能会出现以下四种特征。
  第一,时光飞逝。处于心流状态中的人会觉得时光呼啸而过,似乎前一刻才刚刚开始,一眨眼就结束了。
  第二,不觉他物。他会一门心思地专注在某件事情上,以至于听不见旁边有人喊他,甚至可能忘记饭点。
  第三,自动运转。一切好似行云流水,他的身体会自动自发地做出最合适的反应,根本不需要大脑刻意去操控。
  第四,感到愉悦。在做完这件事情后,会有一种充实感、成就感和满足感包裹着他,内心会充满正向的情绪。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进入心流状态。比如一个钢琴演奏者坐在长凳上,自然舒缓地演奏一曲自己刚刚练成的乐曲;或者一个书法爱好者对着王羲之的字帖,写出一个个漂亮的字。当他们沉浸在演奏和运笔的过程中时,会觉得时间仿佛绵长的流水,穿过身体,无声无息又飞快流逝,在这种酣畅淋漓的最优体验中,他们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聚焦在此时此刻。
  心流是一种让人很享受的状态,但很享受的状态就一定要进入吗?刷短视频享受吗?追剧、玩游戏是不是也很享受?但我们为什么不去追求那些,却对这种叫作“心流”的状态乐此不疲呢?
  因为心流不仅给人以一种享受的感觉,而且心流状态还能帮助一个人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有两把标尺:第一把标尺是这件事情是否能在心智、情感层面,或者身体、物质层面给人以满足,比如吃一块巧克力蛋糕就会让人觉得很满足;另一把标尺是这项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衰减速度是快还是慢,比如学会骑车,这项技能会伴随一生,但如果只是吃一块炸鸡,可能5分钟后满足感就消失了。
  既然是两个维度,那么任何事情就都可以分为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高收益—半衰期短。刷短视频、追剧、玩游戏就属于第一象限,我们虽然在玩游戏的时候觉得很享受,但玩过后就会觉得时间被浪费了,有些人还可能会有负罪感。
  第二象限,低收益—半衰期短。位于第二象限的事情通常都是最无用的事情,比如漫无目的地在阳台上发呆,在街上闲逛,或者和一个不相干的人进行一场尬聊。
  第三象限,高收益—半衰期长。这个象限的事情通常做的时候不仅很爽,而且长期收获也很大,比如谈一场触及灵魂并以携手到老为目的的恋爱;或者听一场行业大咖的演讲,领悟了之前在工作中突破不了的瓶颈。
  第四象限,低收益—半衰期长。在这个象限里做功通常会很辛苦,但如果能循序渐进,就会逐渐得到收益。比如,每天健身半小时,半年后变瘦变美;每天写作500字,1年下来就是18万字的输出。
  在上面这些象限中,少做第一象限的事情是很明显的事实,不过很多人以为我们要多去做第三象限的事情。这个想法的确不错,但第三象限的事情其实并不多或者经济成本比较高,而且因为做这些事情本身就能获得自然的享受,因此并不需要花太多精力。
  真正能产生长期帮助,让我们克服熵增做功的事情其实是第四象限。如果我们能在第四象限做事的同时还能进入心流,那么我们在这个象限驻足的时间就一定比普通人更久,我们能获得的成就也会超过大多数人。
  【心流产生的五大路径】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博士研究发现,进入心流状态,主要有专注、明确目标、及时反馈、挑战水平与技巧水平有效组合、让忧虑感消失五大途径。这些途径不需要同时具备才能产生心流,有时可能是几个的组合,有时甚至只需要具备一项就足以使人进入心流状态了。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五大途径是如何让人进入心流状态的。
  第一,专注。你有学习烧菜的经历吗?当你打开短视频上的美食烹饪步骤,按照美食up主的采购清单准备好食材和调料后,一边不断地重播短视频,一边按照先后顺序把食用油、食材,以及酱油、蚝油、糖等佐料依次倒入锅中,再用炒菜铲反复让食材受热均匀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就高度集中在当下正在进行的学习烹饪这件事情上。
  尤其当你是第一次模仿着烧出这道菜时,你的意识使用率很可能会达到当天的顶点。此时,你会发现烧菜的时间过得飞快,因为你已经进入了专注所带给你的心流状态。
  什么是意识使用率?意识使用率是你大脑在某一件事情上使用大脑带宽的百分比,衡量的是你在这件事情上的专注程度。根据脑科学的研究,大脑的带宽是有限的。根据估算,大脑1秒钟顶多只能处理126比特的讯息,而这仅仅是接收语音信息,比如设法听懂别人在说些什么,可能就要占据40比特,更不用说我们通常在面对面交流时,还需要接收他人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息。
  因此,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是如果有几个人同时在和你说话时,这种复杂的信息输入会瞬间大于你大脑接收讯息的最大带宽,以至于你不得不要求其他人都停下来,先听一个人到底在说些什么。
  而当你把大量的意识使用率都投入到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上时,比如当你为了原封不动地复制烹饪一道美味的菜肴,开始一遍遍反复地观察并作出行动模仿的时候,你的意识使用率几乎会被大部分占据。周围的信息会被你自动**,此时,你就进入了心无旁骛、一心钻研的境地。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状态会不会被其他事情打断呢?
  答案是会的。比如此时领导突然发来一条微信信息,或者一个有趣的新闻链接突然弹出来,都能强行在126比特的带宽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如果插进来的这件事情很紧急,抑或新闻的标题足够引起你的好奇,你的专注状态就被打破了。
  因此,专注的状态是无价的,无论是学习烹饪,还是阅读书籍,尤其是在手机上阅读电子书时,临时性地把网络关闭,让自己暂时处于可以相对不被打扰的专注状态,将更有利于你进入心流状态。
  第二,明确目标。2018年8月31日,一部美国纪录片《徒手攀岩》上映后刷爆朋友圈,在豆瓣上也留下了13多万人评论、8.9分的高分,并获得了2019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位名叫Alex的小伙子,徒手爬上全球最大的单体花岗岩——高达914米酋长岩的过程。所谓徒手攀岩,就是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和任何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凭借肉身不断攀登,直到到达目的地。攀登的整个过程需要数小时,而且在有些关键点,Alex只能用手指抓住几厘米大小的**凸起往上爬。整个过程惊险无比,一不小心,身体就会变成**落体,当场粉身碎骨。
  但作为攀岩专家,Alex却说出了让人十分意外的话:徒手攀岩的风险很低,只是后果很严重。这让你想到什么呢?是不是和“乘飞机的风险很低,只是后果很严重”一模一样?
  后果严重容易理解,可是,风险很低是怎么做到的呢?
  Alex的回答是:“只要好好练习就可以了。”
  这次“好好练习”持续了多久呢?不是几周、几个月,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八年。
  是的,在整整八年的时间里,为了达成“低风险徒手攀岩至酋长岩顶部”这个明确的目标,Alex在不同的条件下,平均每年带着绳子来完成攀登酋长岩七八次,而且每次一结束就立刻把刚才在攀登时遇到的问题都记录下来,然后思考如何借用沿途任何一个微小的凸起,或者如何改变自己的行进路线去优化和进一步降低风险。
  最终,就如同提前安排好的剧本那样,Alex的目标顺利达成了。
  Alex这八年的每次练习都是克服重力做功、克服熵增做功,而他每次从岩底攀上岩顶的过程,也必然都是聚焦于明确目标、沉浸在心流状态的过程。

—— ·   课程简介   · ——
课程时长:
12分47秒
有效期:
永久
【自我意识的最佳体验最优成长体验】
  你是否曾经玩游戏玩到废寝忘食,你有没有在某些考试中觉得考试时间过得特别快;又或者你在刚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候,当你双手把着龙头、双腿轮流用力,仅仅让两个轮子带着你不断前进的时候,这种在专注进行某个行为时的状态让你感觉特别好。是的,这就是心流。
  心流的发现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里是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34年9月29日出生于南斯拉夫(今克罗地亚)。1956年,22岁的米哈里移民美国,就读于芝加哥大学。4年后,米哈里获得学士学位,并于1965年获得博士学位;于1990年出版了《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提出了“心流”理论。这本著作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影响了世界范围内成千上万的读者和研究者。米哈里博士的著作还有《创造力》《自我的进化》等,他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200多篇**,对积极心理学的推动和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为了评估每个人的主观体验,分析幸福的感觉和成因,米哈里教授用25年时间带领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小组以及后来遍布世界各地的同事,访问了包括艺术家、运动员、音乐家、外科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研究结果发现,不论是底层劳动人民还是富裕的精英分子,他们谈起这些最优体验的时候,用词基本上是一致的。
  为了使数据精确,米哈里团队让每位受试者佩戴一个电子呼叫器,以7天为一个周期,每天8次不定时地通过无线电发射***向被试者发送信号,让他们流水账式地记录被呼叫时的感觉或者心情。通过研究超过10万份类似的数据,米哈里发现了最优体验结果。
  但“心流”(Flow)这个词汇并非米哈里团队的原创,而是许多受试者在描述自己的体验时共同使用的词汇——“一股洪流带着我”。从此,心流这个概念就诞生了,成了人们改善生活品质、提高效率的一种目标状态。
  有心流体验的人会把它描述成“好像漂浮起来”,又或者“一股洪流带领着我”,当一个人在心流状态时,他就会有一种特别充实的感觉,他的精神会完全专注在当下所从事的活动中,这和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很像。当一个人处于心流状态时,很有可能会出现以下四种特征。
  第一,时光飞逝。处于心流状态中的人会觉得时光呼啸而过,似乎前一刻才刚刚开始,一眨眼就结束了。
  第二,不觉他物。他会一门心思地专注在某件事情上,以至于听不见旁边有人喊他,甚至可能忘记饭点。
  第三,自动运转。一切好似行云流水,他的身体会自动自发地做出最合适的反应,根本不需要大脑刻意去操控。
  第四,感到愉悦。在做完这件事情后,会有一种充实感、成就感和满足感包裹着他,内心会充满正向的情绪。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进入心流状态。比如一个钢琴演奏者坐在长凳上,自然舒缓地演奏一曲自己刚刚练成的乐曲;或者一个书法爱好者对着王羲之的字帖,写出一个个漂亮的字。当他们沉浸在演奏和运笔的过程中时,会觉得时间仿佛绵长的流水,穿过身体,无声无息又飞快流逝,在这种酣畅淋漓的最优体验中,他们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聚焦在此时此刻。
  心流是一种让人很享受的状态,但很享受的状态就一定要进入吗?刷短视频享受吗?追剧、玩游戏是不是也很享受?但我们为什么不去追求那些,却对这种叫作“心流”的状态乐此不疲呢?
  因为心流不仅给人以一种享受的感觉,而且心流状态还能帮助一个人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有两把标尺:第一把标尺是这件事情是否能在心智、情感层面,或者身体、物质层面给人以满足,比如吃一块巧克力蛋糕就会让人觉得很满足;另一把标尺是这项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衰减速度是快还是慢,比如学会骑车,这项技能会伴随一生,但如果只是吃一块炸鸡,可能5分钟后满足感就消失了。
  既然是两个维度,那么任何事情就都可以分为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高收益—半衰期短。刷短视频、追剧、玩游戏就属于第一象限,我们虽然在玩游戏的时候觉得很享受,但玩过后就会觉得时间被浪费了,有些人还可能会有负罪感。
  第二象限,低收益—半衰期短。位于第二象限的事情通常都是最无用的事情,比如漫无目的地在阳台上发呆,在街上闲逛,或者和一个不相干的人进行一场尬聊。
  第三象限,高收益—半衰期长。这个象限的事情通常做的时候不仅很爽,而且长期收获也很大,比如谈一场触及灵魂并以携手到老为目的的恋爱;或者听一场行业大咖的演讲,领悟了之前在工作中突破不了的瓶颈。
  第四象限,低收益—半衰期长。在这个象限里做功通常会很辛苦,但如果能循序渐进,就会逐渐得到收益。比如,每天健身半小时,半年后变瘦变美;每天写作500字,1年下来就是18万字的输出。
  在上面这些象限中,少做第一象限的事情是很明显的事实,不过很多人以为我们要多去做第三象限的事情。这个想法的确不错,但第三象限的事情其实并不多或者经济成本比较高,而且因为做这些事情本身就能获得自然的享受,因此并不需要花太多精力。
  真正能产生长期帮助,让我们克服熵增做功的事情其实是第四象限。如果我们能在第四象限做事的同时还能进入心流,那么我们在这个象限驻足的时间就一定比普通人更久,我们能获得的成就也会超过大多数人。
  【心流产生的五大路径】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博士研究发现,进入心流状态,主要有专注、明确目标、及时反馈、挑战水平与技巧水平有效组合、让忧虑感消失五大途径。这些途径不需要同时具备才能产生心流,有时可能是几个的组合,有时甚至只需要具备一项就足以使人进入心流状态了。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五大途径是如何让人进入心流状态的。
  第一,专注。你有学习烧菜的经历吗?当你打开短视频上的美食烹饪步骤,按照美食up主的采购清单准备好食材和调料后,一边不断地重播短视频,一边按照先后顺序把食用油、食材,以及酱油、蚝油、糖等佐料依次倒入锅中,再用炒菜铲反复让食材受热均匀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就高度集中在当下正在进行的学习烹饪这件事情上。
  尤其当你是第一次模仿着烧出这道菜时,你的意识使用率很可能会达到当天的顶点。此时,你会发现烧菜的时间过得飞快,因为你已经进入了专注所带给你的心流状态。
  什么是意识使用率?意识使用率是你大脑在某一件事情上使用大脑带宽的百分比,衡量的是你在这件事情上的专注程度。根据脑科学的研究,大脑的带宽是有限的。根据估算,大脑1秒钟顶多只能处理126比特的讯息,而这仅仅是接收语音信息,比如设法听懂别人在说些什么,可能就要占据40比特,更不用说我们通常在面对面交流时,还需要接收他人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息。
  因此,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是如果有几个人同时在和你说话时,这种复杂的信息输入会瞬间大于你大脑接收讯息的最大带宽,以至于你不得不要求其他人都停下来,先听一个人到底在说些什么。
  而当你把大量的意识使用率都投入到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上时,比如当你为了原封不动地复制烹饪一道美味的菜肴,开始一遍遍反复地观察并作出行动模仿的时候,你的意识使用率几乎会被大部分占据。周围的信息会被你自动**,此时,你就进入了心无旁骛、一心钻研的境地。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状态会不会被其他事情打断呢?
  答案是会的。比如此时领导突然发来一条微信信息,或者一个有趣的新闻链接突然弹出来,都能强行在126比特的带宽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如果插进来的这件事情很紧急,抑或新闻的标题足够引起你的好奇,你的专注状态就被打破了。
  因此,专注的状态是无价的,无论是学习烹饪,还是阅读书籍,尤其是在手机上阅读电子书时,临时性地把网络关闭,让自己暂时处于可以相对不被打扰的专注状态,将更有利于你进入心流状态。
  第二,明确目标。2018年8月31日,一部美国纪录片《徒手攀岩》上映后刷爆朋友圈,在豆瓣上也留下了13多万人评论、8.9分的高分,并获得了2019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位名叫Alex的小伙子,徒手爬上全球最大的单体花岗岩——高达914米酋长岩的过程。所谓徒手攀岩,就是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和任何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凭借肉身不断攀登,直到到达目的地。攀登的整个过程需要数小时,而且在有些关键点,Alex只能用手指抓住几厘米大小的**凸起往上爬。整个过程惊险无比,一不小心,身体就会变成**落体,当场粉身碎骨。
  但作为攀岩专家,Alex却说出了让人十分意外的话:徒手攀岩的风险很低,只是后果很严重。这让你想到什么呢?是不是和“乘飞机的风险很低,只是后果很严重”一模一样?
  后果严重容易理解,可是,风险很低是怎么做到的呢?
  Alex的回答是:“只要好好练习就可以了。”
  这次“好好练习”持续了多久呢?不是几周、几个月,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八年。
  是的,在整整八年的时间里,为了达成“低风险徒手攀岩至酋长岩顶部”这个明确的目标,Alex在不同的条件下,平均每年带着绳子来完成攀登酋长岩七八次,而且每次一结束就立刻把刚才在攀登时遇到的问题都记录下来,然后思考如何借用沿途任何一个微小的凸起,或者如何改变自己的行进路线去优化和进一步降低风险。
  最终,就如同提前安排好的剧本那样,Alex的目标顺利达成了。
  Alex这八年的每次练习都是克服重力做功、克服熵增做功,而他每次从岩底攀上岩顶的过程,也必然都是聚焦于明确目标、沉浸在心流状态的过程。

好智学在线教育培训系统客服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