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自己
通过成全别人来成全自己是一个企业可以完成的壮举,那么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如何来对自己使用霍桑效应,通过让自己“被看见”,从而塑造自己的增长飞轮呢?
刘润老师再次做了一个示范。刘润老师从微软离职创业,开始成为一个商业顾问。很多人都很好奇,他为什么要去做微信公众号,因为做公众号不仅投入巨大,短期还看不到太大的收益。
如果我们只看到这一层面,就可能是没有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刘润老师写公众号这件事情的本质是在启动一个商业顾问的增强飞轮。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你知道作为一个顾问,最大的成本是什么吗?很多人会想:顾问一没厂房,二不需要设备,这个业务真好,只有人力成本才是最大的成本。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一个顾问最大的成本是交易成本,就像刘润老师自己说的那样:“成功的咨询公司各有各的成功,失败的咨询只有一条:客户不相信你的能力。”
因为存在信任的问题,所以就需要去说服,而说服的时间成本、讨价还价的精力成本都是成交一个咨询客户的交易成本,当这项交易成本变得特别高的时候,一个咨询顾问又哪儿有时间去服务更多的客户,又哪儿有更多的精力去精进自己的本领,为客户产生更大的价值呢?
所以,刘润老师给自己定了一条铁律:绝不去客户现场做售前。反过来说就是:让客户自己找过来。那怎样才能实现“让客户自己找过来”呢?答案是增强自己的声誉。让更多潜在客户通过“看见”自己的公众号,认同文章的内容,让客户通过路转粉、粉丝变铁粉从而不断地增加信任感,降低交易成本。
而当服务了客户后,在诊断、提出咨询建议的过程中,刘润老师获得了更强的关于当下商业环境和企业战略选择的体验,积累了更多的学识;而这些学识则会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变成“线下培训”“内容付费课程”“书籍”,而这些作品又能进一步增强刘润老师本身的“声誉”。
通过公众号文章增强声誉飞轮;通过声誉引来信任度高、交易成本低的客户增强学识飞轮;通过增强后的学识产生更优秀的作品,增强作品飞轮;再通过作品进一步增强声誉飞轮。一个声誉—学识—作品—声誉的增强飞轮就这样转动了起来。就像刘润老师在《商业洞察30讲》里说到的:
2013年11月,我写下了一本叫作《传统企业,互联网在踢门》的书,轻轻推动“声誉飞轮”;
海尔集团战略部因此来找我,签署咨询合同,推动“学识飞轮”;
然后我把咨询洞察,写成书《互联网+:战略版》,推动“作品飞轮”;
然后吴晓波老师来找我在转型大课上演讲,再次推动“声誉飞轮”;
然后,领教工坊来找我担任私董会领教,再次推动“学识飞轮”;
再然后罗振宇老师来找我做《5分钟商学院》,再次推动“作品飞轮”;
……
到今天为止,刘润老师声誉飞轮已经积累了百万粉丝;学识飞轮已带领***私董会长达5年;作品飞轮已经出版了18本著作和4门内容付费课程……
而注入这些飞轮起点的动力,正是“让价值被看见”!
学习了刘润老师的增长飞轮,我再来和你分享我的增长飞轮。在你手上的这本《熵增定律》是我个人出版的第5本书(作品),而我增长飞轮的起点始于2015年底一篇仅600字的关于“谈判”的公众号文章。
当我的第一篇文章写完发表,被来自朋友圈里的亲朋好友“看见”后,受到了他们的反馈、鼓舞和评论,这给了我克服熵增做功的动力,让我几乎每周都非要写上一篇不可。
虽然一开始阅读量只有两位数,但写得多了,这个数字就变成了几百、几千、几万,甚至偶尔还能在今日头条和百家号上写出“50万+”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就开始有人因为“看见”了我的文章而找我转载,邀我写文、拆书。从《青年文摘》到“凯叔讲故事”,从“十点读书”到“尹建莉父母学堂”。甚至有一天,我在私信中收到请我出版图书的邀约,一开始我还以为对方是骗子,直到对方寄来了正规的出版合同,接着又一遍又一遍地打磨文稿,我才清醒地意识到,我居然实现了将自己的著作出版的梦想。
而当我的一本本图书被出版印刷制作上架后,我的声誉飞轮也开始转动起来了,声誉飞轮的增强让我接到了更多的邀约;更多的邀约让我在写书的过程中练就了内容能力;更强的内容能力又让我写出更具有竞争力的作品。回首望去,一个关于“声誉—内容能力—作品—声誉”的增强飞轮也被我无意中推动了起来。
我甚至在转动这个飞轮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使命:要在有生之年出版50本书,将我学习到、感受到的人生智慧分享出来。而这一切仅仅始于一篇600字的短文“被看见”,也因此才有了你“看见”这本书,有了你和我在这儿的隔空对话。
是的,如果你也想转动起你的增长飞轮,那么你也可以开始设法着手让你的价值“被看见”,这是一条被验证的道路,这更是一条值得你开始的道路。
看见孩子
霍桑效应不仅可以帮助成年人,还能帮助孩子克服熵增做功。你可能还记得朗朗曾经和他爸爸因为练琴的事情闹得很不愉快。现在很多孩子也都在练琴,如果你的亲朋好友家里就有这么个琴童,但小孩子不愿意好好练,练琴的时候不但坐姿松松垮垮,而且指法也有气无力,孩子的父母来请求你支着儿,那你能否用霍桑效应帮助到他们呢?
当然可以。
比如,我们家孩子一开始练琴懒洋洋的时候,我们就采用过拍成短视频,发到朋友圈给大家围观的方法来提高他的积极性。孩子知道你要把他的视频拍下来给别人看时,会马上进入状态:把身子坐正,开始认真起来。
有一次,当他通过这种“被看见”的方式,把新练的一曲《贝加尔湖》非常满意地弹奏完毕时,他妈妈把这段刚拍下来的短视频发进了朋友圈,结果引来了亲友和同学家长的纷纷点赞和好评。儿子一边看着手机屏幕里的评论一边傻笑,我们能感受到他那种因“被看见”而被激励、很愉悦的感觉。
除了练琴,练习写字、朗读英语口语,甚至写作文等场景也同样可以使用霍桑效应复用“被看见”的策略。
还是以我儿子举例,他以前一遇到作文就害怕,每次星期天晚上,总是其他作业都写完了,就剩作文没做。为了让他能写作文,各种方法我没少尝试:给他买了一大堆作文参考书;报名在线作文班;爱人以自己当年学霸的范儿在他旁边启发他……但这些举措都无济于事。
这可急坏了本就焦虑不堪的爱人,周一交不出作文,语文老师可又要微信联系了。看着坐在书桌前拿着笔,望着作文本上空白方框发呆的儿子,爱人只能自己把作文在草稿纸上写一遍,然后让儿子誊写上去。
但每次变成自己写小学生作文可不是“生意经”,爱人让我想想办法,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这小孩儿在写作文这件事情上从来就没有尝到过“被看见”的甜头,自然也就没有内在动力来写作文了。
症结找到了,关键就在于怎么去想法子应对。
于是我就和儿子一起拿当天的作文题目,就这篇要求写科幻类的小作文和他讨论了起来,儿子和我开始你一句我一嘴地根据平时看的动画片编出了一个短小的故事,全文如下:
我和大蓝的一天
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突然到达了一个一尘不染的实验室里,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仪器和不知名的药水。
突然,前面的地板上凭空出现了一个身着白色工作服的中年男子。他对我说:“何昊伦,你好,这里是2320年的水星实验室。”
我一脸蒙圈,问:“你是谁?”
中年男子回答:“我叫大蓝,我是水星实验室的首席物理学家,我们已经初步制造了人造大气层,现在计划给太阳系的所有星球都铺上大气层,但现在需要攻克一个技术上的核心难题,需要你的帮助。”
我说:“你们300年后的未来人都解决不了,我一个三年级小学生又能帮上什么忙?”
大蓝说:“事情是这样的,根据史料记载,在2050年时,有一个物理学家已经解决了这个难题,但他珍贵的手稿字迹无法辨认,而且之后的270年里,再也没有人能突破这个难关,而这个已经成功的人,就是你。我代表整个太阳系的物理学家恳求你,回去后好好练字,希望能帮我们攻克这个难关,拜托了。”
随着大蓝说出的最后一个字,我的闹钟正好响了起来。虽然今天是周末,我还是立刻穿好衣服,拿出了练字本,开始练字了……
当我引导着儿子编完他这篇432字的小作文后,他被自己的想象力逗乐了,笑得合不拢嘴。
然后我趁热打铁,还将一个以前废弃的公众号改成了儿子的名字,帮儿子把这篇他自己也很满意的文章誊写上去,然后扫码推送,并由我和爱人发在我们的朋友圈里。
当天晚上,我的朋友圈里有36位亲朋好友点赞。
公众号后台显示,共计358人阅读了儿子的这篇小作文,21人点了“在看”,20人留言。
那天晚上,儿子看着自己作文的阅读量飙升,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也开始给他留言,他显然尝到了“被看见”的甜头。
果然,不久之后,他在这个公众号上,陆续写下了《流浪狗尼可逆袭的故事》《我最喜欢的食物》《三个愿望》《国宝大熊猫》等作品。儿子从那天开始,通过霍桑效应发现原来“会写作”的自己“被看见”了,而且还能受到那么多人的认同、认可,他尝到的这些甜头,让他在写作文这件事情上找到了自己的内在动力。